「狗狗驅蟲藥」是每位飼主都必須定期為毛孩準備的健康防護罩。牠是一種(或多種)藥物的總稱,旨在預防、控制或殺滅寄生在狗狗身體內部或外部的寄生蟲。這些看不見的小生物,輕則引起皮膚搔癢、腸胃不適,重則可能導致貧血、心臟衰竭甚至死亡。

1. 驅蟲藥主要功能

驅蟲藥的功能主要分為兩種

消除體內寄生蟲

    • 腸道寄生蟲: 鎖定藏在消化道中的敵人,例如蛔蟲、鉤蟲、絛蟲、鞭蟲等。這些寄生蟲會與狗狗搶奪營養,導致腹瀉、血便、體重減輕,對幼犬尤其危險。
    • 心絲蟲: 這是最致命的內寄生蟲!透過蚊子傳播,寄生於心臟與肺動脈,最終導致心肺衰竭。

保護體表

    • 跳蚤與壁蝨: 最常見的外寄生蟲。牠們叮咬皮膚、吸食血液,引發劇烈搔癢、過敏性皮膚炎,壁蝨更是傳播多種血液疾病(如艾利希體、焦蟲症)的媒介。
    • 其他: 也包含疥癬、耳疥蟲等。

延伸閱讀:心絲蟲不治療會致命?認識狗狗心絲蟲症狀、2 招全面預防感染!

2. 作用方式

驅蟲藥物進入狗狗體內後,會透過不同的方式殺死或麻痺寄生蟲:

  • 口服藥(錠劑/咀嚼錠): 藥物經由腸胃道吸收後,會進入血液循環。當跳蚤、壁蝨等外寄生蟲叮咬狗狗並吸血時,就會食入血液中的藥物而中毒死亡。體內寄生蟲也會在消化道或組織中直接接觸到藥物而被殺滅。
  • 滴劑: 藥物滴在後頸皮膚上後,會經由皮脂腺擴散、儲存,分布於全身的皮膚表層。寄生蟲在接觸到皮膚或毛髮時,就會因接觸到藥物而死亡(部分產品具擊昏效果),不一定需要等到叮咬。

二、狗狗驅蟲藥的優點與限制

1. 優點

  • 預防嚴重疾病: 這是最大的優點。定期驅蟲能有效預防心絲蟲症、萊姆病、焦蟲症等可能致命或需要長期昂貴治療的嚴重疾病。
  • 方便有效: 現代的驅蟲藥多為廣效型,部分產品能同時涵蓋體內+體外,每月僅需投藥一次,非常方便。
  • 適口性佳: 新版的口服劑型(如咀嚼錠)多半會做成狗狗喜愛的肉塊風味,餵藥不再像打仗一樣困難。
  • 時效性長: 部分口服產品(如「一錠除」)的效期可長達三個月,大幅降低飼主忘記投藥的機率。

2. 限制

  • 需依年齡、體重精準選擇: 驅蟲藥是「藥」而非「保健品」,劑量不足會導致預防失敗,劑量過高則可能中毒。必須嚴格依照狗狗的年齡與體重選擇合適的規格。
  • 部分需要獸醫師處方簽: 許多廣效型或含特定成分的驅蟲藥,在台灣被列為處方用藥,需經由獸醫師評估後開立。
  • 特定健康狀況需避用: 患有嚴重肝腎問題、癲癇病史或懷孕哺乳中的狗狗,在使用任何驅蟲藥前,都必須由獸醫師進行風險評估與調整。

三、狗狗驅蟲藥的類型與規格

市面上的產品五花八門,但我們可以依據其主要功能,將其分為以下四大類:

1. 體外驅蟲藥(主攻:跳蚤、壁蝨)

這類產品的戰場在「皮膚表面」,是戶外活動犬隻的必備品。

  • 滴劑: 傳統的後頸塗抹型,如「蚤不到」。藥物儲存於皮脂腺,持續釋放。
  • 口服咀嚼錠: 近年來的趨勢。狗狗吃下後,藥效遍布血液。
    • 月用型: 如寵愛食剋,每月一次。
    • 三月用型: 如一錠除,每三個月一次。
  • 除蟲項圈: 藥效可持續數月,但效力可能不均,且可能引起頸部皮膚過敏,現較少作為一線預防使用。

2. 體內驅蟲藥(主攻:腸道寄生蟲)

這類產品專門針對消化道內的敵人,如蛔蟲、鉤蟲、絛蟲等。

  • 錠劑/咀嚼錠: 通常是單次或短期療程給予。例如獸醫院常開立的「內蟲逃」,或是針對絛蟲的專用藥。
  • 驅蟲糖漿: 多用於幼犬的例行驅蟲。

3. 體內外整合型(最推薦)

這是目前最方便、防護也最全面的選擇,一顆(或一管)就能搞定所有敵人。

  • 功能: 通常能同時涵蓋跳蚤、壁蝨、心絲蟲、以及多種腸道寄生蟲。
  • 形式: 口服咀嚼錠(如「全能狗S」、「寵愛食剋S」)或滴劑(如「寵愛滴劑」、「心疥爽」)。
  • 頻率: 絕大多數為每月一次。

4. 幼犬用驅蟲藥

幼犬的驅蟲計畫與成犬不同,需要更密集、更基礎的腸道驅蟲。

  • 年齡限制: 驅腸道寄生蟲的藥物(如糖漿),最早在2–3 週齡就需開始;而預防跳蚤、壁蝨、心絲蟲的整合型藥物,則多半需要滿 6~8 週齡且體重達標才能開始使用。

四、如何挑選狗狗驅蟲藥(選購指標)

面對藥局架上琳瑯滿目的產品,飼主該如何選擇?請考量以下四個面向:

1. 依寄生蟲風險選擇

  • 高風險犬(常外出): 經常去草地、狗公園、登山露營,或會與其他犬隻密切互動的狗狗。建議: 必須使用「體內外整合型」藥物,確保跳蚤、壁蝨、心絲蟲、腸道寄生蟲全數涵蓋。
  • 低風險犬(幾乎不出門):建議: 仍有風險! 飼主可能從鞋底帶回蟲卵,蚊子會飛進家中傳播心絲蟲。最低限度,仍須每月預防「心絲蟲」與「跳蚤」。

2. 依年齡、體重、健康狀態

  • 幼犬: 務必遵照獸醫師指示的「幼犬驅蟲計畫」,使用幼犬專用、低劑量的藥物。
  • 老犬或慢性病犬: 必須經由獸醫確認。 肝腎功能不佳的狗狗,在藥物選擇上需特別謹慎。
  • 特定犬種: 牧羊犬系(如牧羊犬、喜樂蒂)對某些驅蟲藥成分(如 Ivermectin)較為敏感,雖然現代藥物已大多排除此風險,但仍建議使用前與獸醫確認。

3. 劑型選擇

  • 怕吃藥的狗狗: 選擇滴劑,在後頸一滴即可,方便快速。
  • 怕滴劑味道或油膩感: 選擇口服咀嚼錠,適口性高,狗狗通常願意主動吃下。
  • 常洗澡或游泳的狗狗: 口服咀嚼錠的效果不受洗澡影響,是較佳的選擇。
  • 記性不好的飼主: 可選擇三個月一次的口服劑型,但需注意這類藥物通常僅針對體外寄生蟲,仍需每月額外補充體內驅蟲(特別是心絲蟲)藥物。

五、驅蟲藥的使用方式

1. 口服使用要點

  • 與主食一起餵食: 大部分口服藥建議隨餐或飯後立即給予,利用食物中的油脂能幫助藥物達到更好的吸收效果。
  • 確認完全吞下: 確保狗狗將咀嚼錠完全吃下肚,而不是藏在嘴裡又吐出來。
  • 注意嘔吐: 見下方Q&A說明。

2. 滴劑使用要點

  • 撥開毛髮,滴在「皮膚」上: 這是最關鍵的步驟。滴劑必須接觸到皮膚才能被吸收,滴在毛髮上是無效的。
  • 滴在後頸至肩胛骨間: 這個位置是狗狗絕對舔不到的地方,可避免牠們將藥物舔食下肚。
  • 避免洗澡: 投藥後的 24~48 小時內避免洗澡、游泳或淋雨,確保藥物被充分吸收與擴散。
  • 避免撫摸與舔舐: 投藥後應避免撫摸該區域,並將家中其他寵物暫時隔離,直到藥劑完全乾燥。

3. 幼犬驅蟲節奏

  • 2–3 週齡開始: 針對腸道寄生蟲(蛔蟲、鉤蟲),給予液態驅蟲藥。
  • 每 2 週一次: 持續此頻率直到 12 週齡(3個月大)。
  • 3 個月大後: 開始轉換為每月一次的廣效型驅蟲藥(體內外整合型),並持續終身。

六、驅蟲藥的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驅蟲藥非常安全,但仍有極少數狗狗可能出現不適反應。

1. 常見副作用

通常是輕微且短暫的,多發生在投藥後數小時內:

  • 腸胃道症狀: 輕微嘔吐、軟便、食慾下降、流口水。
  • 滴劑局部刺激: 滴藥處的皮膚輕微紅腫、搔癢或暫時性掉毛。
  • 精神不振: 顯得有些疲倦或嗜睡。

2. 嚴重反應(需立即就醫)

若出現以下症狀,代表狗狗可能對藥物產生嚴重的過敏或不良反應,請立即聯繫獸醫:

  • 神經症狀: 肌肉顫抖、走路不穩、協調性喪失、甚至癲癇發作。
  • 嚴重過敏反應: 臉部腫脹、蕁麻疹、呼吸急促或困難。
  • 持續性的劇烈嘔吐。

3. 什麼情況不適合使用

  • 懷孕/哺乳犬: 許多藥物不可用於懷孕母犬,務必與獸醫討論。
  • 重大疾病或肝腎功能問題: 藥物代謝需經肝腎,功能不全的狗狗需由獸醫評估。
  • 正在使用其他藥物: 需注意藥物間的交互作用。

七、驅蟲藥費用與價格範圍

狗狗驅蟲藥的費用主要取決於「狗狗的體重」(體重越重,劑量越高,價格越貴)與「藥物的種類」。以下為台灣市場(2025年)的粗估範圍,實際價格請洽各動物醫院:

1. 體外驅蟲藥(跳蚤、壁蝨)

  • 每月一次(口服/滴劑): 依體重,每月約 NT$ 250 – 450。
  • 每三個月一次(口服): 依體重,單顆(三個月劑量)約 NT$ 700 – 1,200。

2. 體內驅蟲藥(腸道寄生蟲)

  • 單次療程(錠劑): 依體重,單次約 NT$ 100 – 250。

3. 體內外整合型(全效型)

  • 每月一次(口服/滴劑): 依體重,每月約 NT$ 400 – 750。

註: 雖然整合型藥物的單價最高,但因其防護範圍最廣(= 體外 + 體內 + 心絲蟲),是目前獸醫師最推薦、C/P值最高的選擇。

八、台灣常見驅蟲藥品牌與產品比較

市面上有許多優秀的品牌,以下為獸醫師臨床上最常用、且飼主口碑良好的幾款(皆為處方用藥,需經獸醫指示使用):

品牌/產品名稱 適用範圍 使用頻率
全能狗S (NexGard Spectra) 體內外整合 (跳蚤, 壁蝨, 心絲蟲, 腸道寄生蟲) 每月一次。
一錠除 (Bravecto) 體外 + 部分體內 (跳蚤, 壁蝨, 毛囊蟲) 三個月一次。
寵愛食剋 S (Simparica Trio) 體內外整合 (跳蚤, 壁蝨, 心絲蟲, 腸道寄生蟲) 口服咀嚼錠,每月一次。
寵愛滴劑 (Revolution) 體內外整合 (跳蚤, 心絲蟲, 腸道寄生蟲, 耳疥蟲) 外用滴劑,每月一次。
心疥爽 (Advocate) 體內外整合 (跳蚤, 心絲蟲, 腸道寄生蟲, 疥癬) 外用滴劑,每月一次。
蚤不到 (Frontline) 體外 (跳蚤, 壁蝨) 外用滴劑,每月一次。
內蟲逃 (Drontal) 體內 (蛔蟲, 鉤蟲, 鞭蟲, 絛蟲) 口服錠劑,通常每3-6個月一次。

九、常見Q&A

Q1:小狗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吃驅蟲藥?

A: 需分開來看:

  • 體內腸道寄生蟲(蛔蟲等): 最早 2-3 週齡就應開始,並每 2 週投藥一次,直到 12 週齡。
  • 體外/心絲蟲(跳蚤、壁蝨、心絲蟲): 需視產品而定,大部分的整合型藥物(滴劑或口服)需要滿 6-8 週齡,且體重達標(如1.5或2公斤)才能開始使用。

Q2:驅蟲藥多久用一次?

A: 請遵照您所選購的產品說明書!

  • 體內外整合型: 絕大多數都是「每月一次」
  • 三月型口服藥: 如「一錠除」,是「每三個月一次」(但仍需每月補充心絲蟲藥)。
  • 純腸道驅蟲: 若已定期使用整合型藥物,通常無需額外補充。若無,獸醫可能建議每 3-6 個月驅一次腸道寄生蟲。

Q3:狗狗吃驅蟲藥後吐了怎麼辦?

A: 請立即聯繫您的獸醫師。 關鍵在於「時間」

  • 服藥後 1 小時內吐出: 藥物很可能還沒被吸收,獸醫師通常會建議補餵一次完整劑量。
  • 服藥後 2-3 小時才吐: 藥物可能已被部分吸收,補餵有過量風險。

無論如何,請先致電獸醫,切勿自行決定是否補藥。

Q4:狗狗能只用體外、不要體內嗎?

A: 絕對不行! 這是最危險的迷思。「心絲蟲」是透過蚊子叮咬傳播的體內寄生蟲,致死率極高,僅靠體外驅蟲無法預防。腸道寄生蟲也可能經由環境或舔舐而感染。

Q5:有哪些族群需要更頻繁驅蟲?

A: 雖然大部分藥物已是固定頻率,但若您的狗狗屬於以下族群,更應「嚴格遵守」驅蟲計畫,不可遺漏:

  • 戶外愛好者: 經常去露營、登山、玩水、跑草地的狗狗。
  • 社交蝴蝶: 經常去狗公園、寵物美容或安親班的狗狗。
  • 鄉村地區: 生活環境中有較多草叢、野生動物或流浪動物。

Q6:驅蟲藥和除蚤藥差在哪?

A: 「除蚤藥」(如蚤不到)是「驅蟲藥」的一種,它只專注於處理跳蚤(或加上壁蝨)。而「驅蟲藥」是一個更廣泛的總稱,涵蓋了所有寄生蟲,包括體外的跳蚤、壁蝨,以及體內的腸道寄生蟲和心絲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