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寄生蟲簡介
當您在撫摸愛犬時,突然摸到一顆不明的突起物,撥開毛髮一看,赫然發現一隻緊緊吸附在皮膚上、灰褐色的蟲子——這就是「壁蝨(Tick)」,俗稱「牛蜱」或「狗豆子」,是所有飼主,尤其是戶外愛好者的頭號公敵。
壁蝨並不是昆蟲,牠們屬於蛛形綱(與蜘蛛和蟎蟲是近親),是一種體外吸血寄生蟲。牠們的天性就是「等待」,會躲藏在草地、灌木叢或戶外環境中,當感應到宿主(如狗狗、貓咪、人類)經過時,便會爬上身,尋找一個溫暖、皮膚較薄的位置(如耳朵、腋下、趾縫)附著。
牠們會將口器深深刺入皮膚,開始吸血。一隻未吸血的壁蝨體型扁平,只有芝麻大小;但在吸飽血後,身體可以膨脹數十倍,變成一顆渾圓、飽滿、如葡萄乾或小豆子般的灰色囊袋。
2. 常見種類
在台灣,最常見且威脅最大的壁蝨種類主要有:
- 棕色犬壁蝨: 這是適應力最強的壁蝨之一,牠可以完整地在室內環境中繁殖,造成居家大爆發,是台灣養狗家庭中最主要的威脅。
- 血紅扇頭蜱: 同樣是常見的犬隻寄生蟲。
- 長角血蜱: 俗稱「草原壁蝨」,在戶外草地極為常見,是多種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媒介。
二、狗狗長壁蝨的症狀
壁蝨的危害,遠不止於吸血和造成皮膚不適,牠們更是多種致命疾病的「移動傳染源」。
1. 肉眼可見寄生蟲
最直接的症狀,就是飼主親眼或親手摸到附著在皮膚上的蟲體。
- 吸血前: 呈褐色或黑色,體型扁平,移動迅速。
- 吸血後: 身體膨脹成灰色、褐色或白色的圓形凸起物,緊緊固定在皮膚上,常被誤認為是皮膚上的肉瘤或腫塊。
- 檢查重點區域: 耳朵(內外側)、頸部(項圈下方)、腋下、鼠蹊部(大腿內側)、腳掌趾縫。
2. 皮膚反應
壁蝨的唾液會引起叮咬處的皮膚產生發炎反應。
- 紅腫、發炎、搔癢: 狗狗會頻繁地搔抓、啃咬或磨蹭被叮咬的部位。
- 化膿或結節: 移除壁蝨後,若口器殘留,或因唾液刺激,叮咬處可能形成一個持續數週的小硬塊,甚至感染化膿。
3. 全身反應(嚴重警訊)
當壁蝨本身帶有病原體,並在吸血過程中傳染給狗狗時,就會引發嚴重的全身性疾病,這才是壁蝨最致命的地方!
- 貧血:若狗狗(特別是幼犬或體弱犬)身上大量寄生壁蝨,持續的吸血會導致失血,造成貧血。症狀包括牙齦蒼白、虛弱、精神不濟、呼吸急促。
- 壁蝨麻痺:部分種類的母壁蝨在吸血時,其唾液會分泌一種神經毒素,會導致狗狗後肢無力,逐漸往上癱瘓,最終可能因呼吸肌麻痺而死亡。
- 【致命警訊】血液寄生蟲感染:這是台灣最常見的壁蝨傳染病,主要有以下兩種:
- 犬焦蟲病: 病原體(焦蟲)會入侵並破壞紅血球,導致嚴重的溶血性貧血。
典型症狀: 高燒、精神食慾廢絕、牙齦蒼白或變黃(黃疸)、排出深紅色或醬油色的尿液。
- 犬艾利希體症: 病原體(艾利希體)主要攻擊白血球與血小板。
典型症狀: 發燒、淋巴結腫大、食慾不振、出現不明原因的皮下瘀青或流鼻血等出血傾向。
- 犬焦蟲病: 病原體(焦蟲)會入侵並破壞紅血球,導致嚴重的溶血性貧血。
請注意: 這些血液寄生蟲病的潛伏期可長可短,狗狗可能在被叮咬後的數週甚至數月才發病。一旦出現上述任何全身性症狀,都必須立即就醫!
三、狗狗身上有壁蝨怎麼處理?
1. 正確移除方式(黃金SOP)
目標: 完整拔除整隻壁蝨,包含深埋在皮膚裡的頭部與口器。
- 【準備】戴上手套: 在接觸壁蝨前,務必戴上乳膠或塑膠手套。壁蝨的體液可能帶有病原體,會傳染給人類。
- 【工具】使用壁蝨鉗或尖頭鑷子: 這是最推薦的工具。「壁蝨鉗(Tick Twister/Remover)」是專為移除壁蝨設計的工具,成功率最高。如果沒有,請使用尖頭的小鑷子。
- 【夾取】盡可能靠近皮膚: 撥開毛髮,看清楚壁蝨與皮膚的交界處。將鑷子或壁蝨鉗盡可能地貼近皮膚,夾住壁蝨的「頭部」(最靠近皮膚的堅硬部位),而非牠飽滿的腹部。
- 【移除】垂直拔出,穩定施力:
- 使用鑷子: 以垂直於皮膚的方向,穩定、緩慢地向上拔出。切勿旋轉或猛力拉扯,這會導致口器斷裂殘留。
- 使用壁蝨鉗: 依照該工具的指示,通常是「夾住後旋轉」,壁蝨的口器會因旋轉而鬆脫,進而完整拔除。
- 【善後】處理蟲體與消毒:
- 將拔出的壁蝨放入一個裝有酒精的小容器中將其殺死並保存(若狗狗日後生病,可供獸醫辨識種類)。切勿將其丟入垃圾桶或戶外,牠可能還會產卵。
- 用優碘或生理食鹽水,徹底消毒狗狗皮膚上的叮咬傷口。
2. 絕對不要使用的方法(錯誤示範)
以下方法不但無效,反而會極大地增加狗狗的感染風險:
- ❌ 不要用手拔或捏爆蟲體:徒手拔除很難施力,容易將口器扯斷;捏爆飽滿的蟲體,會讓牠的體液(充滿病原體)噴濺到你或狗狗的傷口上。
- ❌ 不要用火燒、酒精、指甲油、凡士林刺激:這是最危險的迷思! 當您試圖用這些物質刺激壁蝨時,牠在死亡前會因為極度不適,而將胃中未消化、充滿病原體的血液「反吐」回狗狗的體內,這無疑是將病原體「注射」進去,感染機率暴增!
3. 移除後的處理
- 傷口清潔消毒: 如上所述,保持傷口清潔。
- 觀察傷口: 移除後的幾天,傷口周圍若持續紅腫、化膿或形成硬塊,應就醫檢查。
- 觀察狗狗狀態: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都應密切觀察狗狗的精神、食慾、排尿顏色,若有任何異常(發燒、嗜睡),應立即告知獸醫「狗狗在O月O日被壁蝨叮咬過」。
四、狗蝨用藥與驅蟲方式
預防勝於治療。 壁蝨治療的核心在於使用安全有效的驅蟲藥。
1. 體外驅蟲藥(預防+治療)
現代的驅蟲藥物非常有效,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 口服驅壁蝨錠(主流推薦):
- 原理: 狗狗吃下後,藥效進入血液。壁蝨一旦叮咬吸血,就會在短時間內死亡,無法傳播疾病。
- 優點: 藥效穩定、不受洗澡游泳影響、適口性佳。
- 種類: 月用型(如 NexGard (全能狗)、Simparica (寵愛食剋))或 三個月型(如 Bravecto (一錠除))。
- 滴劑型(後頸塗抹):
- 原理: 藥物儲存於皮脂腺,分布於全身皮膚。
- 優點: 使用方便,部分產品兼具「驅避」效果(讓壁蝨不想靠近)。
- 種類: 如 Frontline (蚤不到)、Advantix (益百分,注意:此款對貓有劇毒!)。
2. 壁蝨藥使用要點
- 嚴格依體重選擇劑量: 劑量不足=預防失敗;劑量過高=中毒風險。
- 確認幼犬適用年齡: 大部分驅蟲藥需滿6-8週齡且體重達標才能使用。
- 避免混用: 切勿在未經獸醫許可下,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外驅蟲藥。
- 【致命警告】 絕對不要將「狗用」的滴劑(特別是含除蟲菊成分)使用在「貓」身上,這會導致貓咪中毒死亡。
3. 何時需要獸醫處理
- 您不敢自行移除,或口器已斷裂殘留在皮膚內。
- 壁蝨大量寄生在狗狗身上(通常發生在幼犬或浪犬)。
- 狗狗尚未進行規律預防,卻被叮咬。
- 狗狗出現發燒、嗜睡、牙齦蒼白、深色尿液、不明瘀青等上述提到的全身性症狀。
五、壁蝨的感染原因
1. 生活環境(主要來源)
草地、公園、登山步道、灌木叢,是壁蝨的大本營。
2. 家中原因(潛在威脅)
- 飼主或訪客帶回: 人類也可能在戶外活動後,不慎將壁蝨黏附在褲管、鞋子上帶回家中。
- 未定期預防: 未定期驅蟲的犬貓,本身就是移動的感染源。
3. 蟲卵殘留(居家爆發)
如前述,特定的「棕色犬壁蝨」可以在室內完成生命週期。一隻吸飽血的母壁蝨掉落在家中,可以在地毯、牆角、家具縫隙中產下數千顆蟲卵,造成全家大爆發。
六、家庭環境清潔與預防
1. 消毒與清潔(針對已發現壁蝨的家庭)
- 高溫清洗: 將狗狗所有可清洗的物品(睡墊、毯子、玩具、衣物)用60°C以上的熱水浸泡並徹底清洗。
- 強力吸塵: 每日使用吸塵器,徹底吸遍所有地板、地毯、沙發(包含縫隙)、床底、牆角與窗簾。吸完後必須立即將集塵袋密封丟棄,或清理集塵盒。
- 環境用藥: 若已確認為室內爆發,可能需要使用寵物安全的環境殺蟲劑,或尋求專業除蟲公司的協助。
S
2. 外出回家後檢查(每日預防)
每次從戶外回來,都必須花五分鐘仔細檢查狗狗全身。
- 重點區域: 耳後、頸部、腋下、趾縫、鼠蹊部、眼周。
- 長毛犬需要更有耐心地分層撥開毛髮觀察。
3. 定期預防(根本之道)
「每月或每季固定使用獸醫核可的驅蟲藥」是預防所有問題最簡單、最有效、CP值最高的方法。
七、常見Q&A
Q1:狗狗被壁蝨咬會傳染給人嗎?
A: 狗狗不會「直接」把焦蟲病等傳染給您。但是,叮咬狗狗的壁蝨,同樣也會叮咬您。人類被壁蝨叮咬,有感染萊姆病、Q熱等其他嚴重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因此,在移除壁蝨時,您必須保護好自己。
Q2:壁蝨會掉在家裡繁殖嗎?
A:會! 尤其是「棕色犬壁蝨」。一隻吸飽血的母壁蝨會從狗狗身上掉落,爬到牆角、家具縫隙中產下數千顆卵。這就是為什麼只清潔狗狗本身是不夠的,環境清潔同等重要。
Q3:狗狗壁蝨藥多久用一次?
A: 請嚴格遵守您所選購的產品說明書!
- 口服/滴劑(月用型): 如全能狗S、寵愛食剋S等,都是「每月一次」。
- 口服(三月型): 如一錠除,是「每三個月一次」(但仍需注意是否需要額外補充心絲蟲藥)。
Q4:只發現一隻壁蝨需要看獸醫嗎?
A: 如果您的狗狗已在規律的驅蟲預防計畫中,且您成功地將壁蝨完整移除,那麼通常無需立即就醫,只需密切觀察傷口與狗狗的精神狀況即可。
但如果您的狗狗沒有在預防計畫中,或您不確定口器是否殘留,或狗狗在未來幾週內出現任何發燒、嗜睡、尿色改變的症狀,就必須立即就醫並告知獸醫有壁蝨叮咬史。

